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2024-07-23 18:30:18 | 大学科目网

今天大学科目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众所周知, 科举考试 是非常难的,参加科举考试中举的人数占参加考试的总人数的比率比高考考入清华北大的比率还要低,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并非平常人随随便便就能中举。虽然科举考试三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 那么朝廷的官位会出现空缺的现象吗?当然是不能的,甚至还会多余出许多没有官职的进士。
第一, 世袭制 门荫依旧流行。
虽然说“官阙矛盾”这种状况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尤其是自唐代开始,随着新入仕途径的逐步兴起, 与此同时,旧有的入仕途径,比如世袭制,门荫依旧在人数上占着非常大的份额 ,固然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数少,但是留给参加考试中举入仕的人的官位也是很少的,所以并不会存在什么朝廷官位空缺的现象。

第二,官员的任职期问题。
有人说科举考试是三年考一次,每三年才出一部分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这个数量一定是很少的,恐怕难以填补朝廷官位空缺的现象,但是事实并不像想的那样, 官员的任职期可不止三年,通常是五年左右,如果在位期间,治理地方得当,百姓安居乐业,还会增加任职时间, 所以短时间内并不会留出很多空余的职位。另外前资官(即结束了上一个任期后尚未得到新职务的官员)也会再次担任另一个职位。

如此一来,中举的人就“清闲”了。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

科举考试 作为古代 封建社会 的一个重要制度,其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 核心价值观 ,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现代性。如今的高考,虽然在形式、性质上不同与科举,但内在的含义大致还是一样的。

那么科举与高考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呢?

相同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定期举行,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其二,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都在考试形式和程序上追求公正、公平,清代时, 科举制度 十分完善,被视为“至公之制”,高考在实践中,不断消除影响公平的因素,力求在考试、阅卷、录取等环节做到公正公平。

其三,二者都对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科举诱导天下读书人埋头苦读,博取科举功名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形成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风气;高考则激励了广大青少年学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四,二者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比如,科举时代有冒籍,现在高考有移民;科举时代有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现在高考有 录取分数线 各省有明显差异问题;科举时代有形形色色的舞弊,甚至引发血腥科场大案,现在的高考中利用高科技舞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科举和高考又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唐代 进士及第 的考生通过 吏部 铨选后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宋代则规定进士可直接授官,明清时期进士及第后,除了少部分进入 翰林院 深造者,其他也是通过吏部铨选分别授予官职。另外,举人同样也有入仕的资格,被授予知县和教职。而高考则不同,它是为普通高校招录新生而进行的考试,和入仕没有任何联系。

其二,科举与高考的考试内容不同。科举以经史文学(明清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八股文为考试文体,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高考的考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 科学、自然学科等领域。

其三,唐宋以后,尽管读书人也可以通过举荐、乃至荫生的方式入仕,但科举考试才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途径。高考虽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他们成才的唯一途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同样可以有好的前景。

其四,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的录取率仅为1%左右,而且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殿试也是三年一次,每科录取的人数大致也是在300人左右,这个比例促使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绝对精英分子。而高考的录取率在6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更高。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晚清时期开始有了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之间出现的偏离,因此科举在清末时被彻底废除。但这并不能否定科举的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在发挥余热。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优缺点

大学科目网(https://www.whdxky.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优缺点的相关内容。

不会答: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相当复杂,甚至同一朝代都不一样。简单的说下:
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到夏商,叫天下“共主”,说白了就是部落争霸战,打赢的当老大。例如后羿他们都参与竞争过。好处是,优胜劣汰。坏处是打得太热闹了,没个安稳。
周朝开始“分封”制度。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先把宗室的兄弟和功臣封王侯,爵位世袭。好处是稳定,虽然小战不断,但大战就少了。有事情请周王室解决。坏处就是,“世袭”,老子英雄儿子狗熊,一代比一代窝囊。百姓吃“大锅饭”,干活也没动力。
战国后期,出了很多牛人,最牛的叫“商鞅”。他在秦国搞“军功受爵”制度,就是类似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度,但被认识的主要体现在战场上。但其中实际的是“废井田开阡陌”。不过当时仗打得多,就偏军功,加上商鞅死的比较惨,所以其实他的改革也算不彻底。缺陷是民生方面的保证不充分。
到了汉朝,刘三得了天下,就琢磨啊,这个秦那么牛,当初在咸阳碰上秦始皇的时候,刘三那时相当羡慕的,可怎么就给灭了呢。于是他就召集手下开会。于是就有人说,秦朝光注意军事改革了,忽视了民生改革,我们应当从民生入手。于是搞土地革命,弄“入栗拜爵”,就是交的公粮多了,就能获得爵位。有点,百姓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于是有了文景之治。缺点是有爵位的多了,社会等级分开了,于是兼并产生了,两极分化过于严重。
东汉时豪强地主垄断,但仍然是选举制度的,叫乡评月旦。好处是看起来满朝都是名人,坏处是有名的不一定合适行政。
三国的曹操开始“九品中正”制度。好处是用人不问出身。坏处是后来就变味道了,成为门阀垄断政治的手段。
魏晋的优游士族大概也就是怎么回事。好处是,吃闲饭的比较多,于是悠闲的搞文学艺术,谈谈玄学什么的。坏出是没人干正事。。
隋朝以后是“科举”。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和我们今天的“高考”差不多。但那个时候录取率极低,但隋、唐、宋的科举内容还是很好的,可以写一些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好处很多,所以有盛唐之势。坏处是重文轻武,对于科学技术更是大被排斥。
明清的“八股取第”更不用说了。好处是,稳定统治。坏处是培养出的都是范进那种白痴。当然平心而论的话,八股也并非那般不堪,尤其是中举的人大多还是有真才实学。
晚清及民国不算古代史了。 大学科目网

以上就是大学科目网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科目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大学科目网:www.whdxky.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考试
与“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相关推荐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

十年寒穿苦读,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那个更难考?我觉得古代的科举更难考,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人读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第二,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少,据记载每次考试,进士以上的不超过三百人。古代科举考试,只要考中进士才算是真正的考上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而现代高考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取长补短,很多人偏科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弥补。古代科举考

2024-06-18 04:51:59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

高考时间安排的寓意高考时间安排的寓意是:678的谐音正好是录取吧。高考时间安排的原因:1、文化历史因素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那一年正好是农历丁巳年,也就是蛇年。6月7日是“龙生蛇”,6月8日是“蛇生龙”,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时间寓意比较好。2、气温因素高考是全国性的,涉及全国各个省市。有些省份天气比较炎热,所以就把高考时间定在6月7和8号。3、人

2024-07-22 14:05:43
贵州有那些现代和古代名人?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贵州有那些现代和古代名人?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

贵州有那些现代和古代名人?1、孙应鳌孙应鳌(1527年-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孙应鳌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岁能作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京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吴国伦提学贵

2024-06-27 07:36:52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2014年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是697万,录取率达到了惊人的74.30%。这是2015年以前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最高的。而1371年,明朝全国有200人参加科举,这也是因为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参加科举的哦人也比较少,录取人数是120人,录取率是60%,而到了1409年,有3000人参加科举,录取人数是350人,录取率是11.

2024-07-12 22:45:41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因为隋文帝设置了科举,然后就有了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在古代县、省的第一名都有不同的叫法,拿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明清来说,明清科举三级四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第一名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及第,这样的人很少的。从唐开始到清朝废除科举,能获得如此殊荣的就15人。

2024-07-15 23:06:17
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录取率为什么那么高?
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录取率为什么那么高?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有些高考生不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高考,而是到另一个地域去高考,被称为异地高考。当今的异地高考,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因为异地高考可能会有低分录取的优势。其实,异地高考并非当今的产物,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异地高考”。从隋唐起,以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然而,由于教

2024-07-17 22:15:50
科举制度殿试多少年有一次?
科举制度殿试多少年有一次?

我报考了陕西科技大学本科提前批河北艺术理是否被录取内师是本科B批;2011年高考美术生志愿填报指导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美术生都有各自的兴趣和特长,有的擅长造型,有的喜欢设计类;有的在动画方面有特长,有的则是书法方面的小专家。考生和家长应重点考虑考生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量身选择专业。目前美术类专业主要可以分为纯美术类、设计类、传媒类、其他类。其中纯美术类主要有:油画、雕塑、国

2024-08-02 12:55:59
贵州高考本科位次(贵州高考录取位次分数线近3年)
贵州高考本科位次(贵州高考录取位次分数线近3年)

2020贵州高考本科位次贵州大学26613位、贵州师范大学32068位等。根据查询贵州省教育局的官网得知,在2020年该省中每个大学的高考本科位次都是不同的,分别为贵州大学26613位、贵州师范大学32068位、贵州财经大学33029位等。贵州高考录取位次分数线近3年这个地方近3年录取位次分数如下:根据贵州高考信息网得知,2023年贵州高考录取位次分数,本科一批:文科545分,

2024-08-01 15:34:39